近年来,随着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工作任务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有关各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准则自2016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从政策法规层面对内部审计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专门规范。那么,我们内审人员如何树立风险意识,优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有效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防范审计风险呢?我们目前均处在边开展、边探索的过程中。我就自己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点滴想法、具体做法与大家交流,共同探讨。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所说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本组织所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加大了干部监督管理力度,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贯彻落实,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审计评价是否准确、真实不仅关系到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的评价,而且关系到组织部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奖惩。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责任重大,伴随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在审计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并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控制、规避其中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造成的,又有客观因素造成的,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主要有以下风险:
(一) 缺少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界定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造成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审计对象不仅“对事”,还要“对人”。因此,对被审计者的评价和责任认定,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利用和领导干部本人。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且违纪事项的形成往往有着历史的因素和背景,使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随意性加大 ,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有时审查出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既有领导干部个人的责任,又有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责任,这时领导班子成员往往相互推卸责任,在历史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很难区分自主决策还是集体决策,给审计人员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造成困难。
(二)委托者的希望与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之间的矛盾增大了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所负责任的一个方面,而审计对象的责任则是多方面的。作为委托者,希望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有一个全面的评价结论,以此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依据。作为被审计者也希望对自己的政治思想、管理能力、工作情况以及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等作出全面的评价结论。而且在内部审计现实工作中,由于受体制问题的制约,时常会出现先任命后审计的情况,使审计流于形式,造成审计风险增高。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是受到法律法规授权限制的,审计的内容和职责范围不应随意扩大。为防范审计风险,审计部门必须依法审计,根据有关的财经法规,对能够衡量的经济责任作出评价结论,而不能为迎合上上下下的希望超范围作出评价。
(三)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或不完整的会计资料无形中加大了审计风险
个别被审计单位为使其离任的领导顺利升迁等目的,在会计资料上做手脚、报假账,甚至隐瞒为了小集团的利益私设“小金库”的情况。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人员采信了错误的会计信息必然产生错误的审计结论,给审计部门带来高风险。
(四)被审计对象任职时间长、情况复杂造成审计风险
近年来,我们已完成的离任审计项目,都存在任职时间比较长的特点,有的任期在十年以上。虽然实际工作中也有重点审计近三年的作法,但因为我们要对出具的审计报告上写明的审计范围内的内容负责,因此,应按照组织部门下达的审计委托书所要求审计的任职期间进行全面审计,不能仅根据近年来的审计资料,来推定以前年度的相关情况。而且,如果发现需要向审计时间范围以外的以前年度追溯的问题,还应继续追查,直至查明真相。由于需要审计的任职时间长,使得这些被审计单位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会计资料,从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也比较多,如果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更换比较频繁,新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过去发生的经济事实并不清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形成内在审计风险
目前,审计力量普遍不足。审计任务重,使得在具体审计过程中,通常对审计方案中确定的重点范围和内容审计得比较透彻,而对其他内容往往仅作一般性审查,很容易使有问题的经济事项漏审,导致审计结果不完整,评价依据不充分,潜藏着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较广,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要会运用经济指标进行定量测算,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审计、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经济管理知识,熟悉政策法规,具有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风险随之加大。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多方面的,防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以上审计风险,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一)依据现有的审计法律法规,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从而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1、《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规范了审计评价的依据,明确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的定义
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其中对审计评价的依据进行了规范。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当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的具体情形进行了规定,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领导责任进行了定义。
2、依据相关规定,根据审计工作具体情况,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
一是谁决策,谁负直接责任。对于查出的被审计领导干部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以及未经民主决策直接决定、参与或指使、纵容、包庇他人办理的违纪违规和其它经济问题,造成国家利益重大损失以及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等后果的应当认定由决策人负直接责任。
二是谁主管,谁负主管责任。对其下属部门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或其他问题,如果是领导干部默许、暗示、渎职等原因造成的,应当负直接责任,是下属隐瞒不报的则应当认定负主管责任。
三是谁有决定权,谁负责任多。对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事情,如果出现了违纪违规问题,其拥有决定权者,应当认定负主管责任。
四是单位主要负责人主持单位全面工作,对所有问题都应负领导责任。只要确定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之后,其它的问题都应由主要负责人负领导责任。
另外,界定责任时,还要注意区分任期内和非任期内的时间界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遵循合法性、目的性、客观性、重要性、责权对称原则,这样才能对责任主体在其任期内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根据不同的领导岗位特点,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领导岗位千差万别,但高校内审所接触到的处级领导岗位基本分为:二级学院院长、书记岗位;校办产业负责人岗位;机关处室、职能部门领导岗位;后勤以及其它独立核算单位负责人岗位。按上述四类岗位,我们分别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分析的结果,结合审计调查所得资料,来进行定性的语言陈述,这样得出的审计报告经得起推敲,减少了审计过程的随意性,从而减轻审计风险。
(二)明确审计范围,恪守审计权限,排除审计评价内容上的随意性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审计的内容、范围和程序进行。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以下四个审计环节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1.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周密的审计方案
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特别是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流程、关联交易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等做好审前调查。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要尽量考虑全面。先通过对审前调查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审计风险进行初步评估,从而明确审计目的,细化审计方案,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2.实施审计过程中做好审计记录,保证审计底稿的完整性
审计中不论是被审计领导的成绩还是问题都要做好书面记录,必要时,应要求相关人员签字和单位盖章,整理好审计工作底稿,为综合分析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业绩或存在的问题打好基础,使审计报告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评价都来源于审计工作底稿中,都有依据可循。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做到内容完整、真实、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用词准确、格式规范,做到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谁来查阅这次经济责任审计资料,都能从审计工作底稿中得出与审计报告同样的结论。一份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避免日后被审计单位推卸责任,是审计人员规避审计风险的有力“武器”。
3.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严格按照审计规范进行分析、评价
审计人员始终要注意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受他人意见的干扰,进入审计分析、评价阶段更应如此。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按统一的审计内容、范围和评价原则来分析、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经济事实,多用数字来说明问题,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可靠,在文字表达上,应该用写实的方法,不讲过头话,不用带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更不能照抄被审计者的述职报告,对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涉及的问题,一律不予评价。
4.在审计工作完成后一定要注意审计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检查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完整,如果发现尚有欠缺,应及时补齐,整理好的档案严格按规定保管,以备日后查阅。
(三)建立被审计单位承诺制度,明确法律责任,规避审计风险
为防止被审计单位提供不实的会计资料,要求被审计单位责任人做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和完整,特别是对提供的呆坏账情况、资产盘点和报废情况以及账外收益、费用等资料必须经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字和单位盖章,明确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的法律责任,避免日后因资料信息不实发生问题时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推诿责任。
(四)加强任中审计工作力度,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针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时间长或者先任命后审计的情况,可以采取对重点部门的中层领导干部轮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通过任中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体现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干部管理方针。从保护、爱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实行任中审计,使领导干部增强廉洁从政的意识。经常性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既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又大大减少了离任审计时的工作量,降低了审计风险。
(五)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下一步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终身教育制度,促进审计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审计人员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审计风险,在实际工作中随时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审计人员应积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做到审计要透彻,结论要准确,评价要规范。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依据审计查明的经济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注意区分被审计单位中相关人员与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对分不清楚的要予以说明。在审计工作中,强化审计三级复核制度,严把审计项目质量关,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三、结束语
大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维护了财经纪律,增强了领导干部的勤政意识,促进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同时也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全国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大好形势下,审计人员要以此作为一个良好契机,依靠中央的政策,积极取得本单位领导的支持,努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从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服务作用。
(该文章被山东省教育审计学会评为2016年度优秀科研项目及论文二等奖,并在学会培训会议上作为经验交流论文,入选培训材料。)